玉米秸秆还田做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措施,逐步得到普及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据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玉米秸秆内含氮量为0.6%,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有机质含量能达到15% 左右。1250公斤鲜玉米秸秆相当于4000公斤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相当于18.75公斤碳铵、10公斤过磷酸钙和7.65公斤硫酸钾。连续2—3年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15—0.2%,增加*磷33—45%、速钾25—30%,增加含氮量1.06%,一般能提高单产20—30%,从而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第三,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秸秆还田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轻农业的劳动强度,节约时间,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但是,目前兰考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不科学,产生了负效应,具体表现是:
一是秸秆还田量大。秸秆可以提高地力,增产增效,但并非越多越好,其还田数量要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决定,应保证秸秆还田充分腐烂,不影响下茬耕作质量,一般还田量为500公斤/亩左右。而兰考县玉米秸秆还田量一般都达到1000公斤以上,还田量较大,并且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合适的长度应该在5厘米左右,同时要粉碎深翻,以提高播种质量。
二是覆盖不及时。玉米掰完穗后,要适时用秸秆粉碎机对秸秆进行粉碎,及时深翻。在玉米成熟后,秸秆呈绿色,含水量30%以上时进行,此时秸秆本身含糖分、水分大,易被粉碎,对加快腐烂,增加土壤养分大为有益。而兰考县目前玉米秸秆还田粉碎大多不及时深翻覆盖,造成水分流失不利于腐烂。
三是不补施氮肥,使碳氮比失调,秸秆本身碳氮比为65—85:1,而适宜微生物活动的碳氮比为25:1,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使得微生物与作物争夺氮素,致使秸秆分解缓慢,麦苗因缺氮而黄化,黄弱,生长不良。秸秆还田后,增施*氮肥,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从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满足幼苗生产对氮素的需要,加快秸秆分解,又可为小麦中后期提供养分。
四是不深翻、镇压。秸秆还田后,不及时深翻,使土壤变得过松,大空隙过多,导致跑风,土壤与种子不能紧密接触。土壤养分集于土壤表层,难于保证小麦后期的养分供应,影响水分下渗,田间降雨径流量大,土壤深层蓄水小,根系发育差,降低了小麦后期抗御干旱和干热风的能力,影响产量。据调查,今年兰考县冬季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和冻害,深翻地块小麦亩产量较不深翻、不镇压地块高30%,较浅翻,翻后镇压的地块高15-20%。
目前,又到玉米收获时期,根据上述存在问题,建议今年玉米秸秆还田量每亩控制到500公斤左右,粉碎长度应小于10厘米,在玉米收获后,秸秆呈绿色时及时粉碎、及时深翻并撒施10公斤左右尿素。如果土壤墒情较差,应及时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