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9032001373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石元春院士:农业节水中的盲区和亮点

石元春院士:农业节水中的盲区和亮点

更新时间:2008-10-13      点击次数:2353

石元春院士:农业节水中的盲区和亮点
来源: 类别:技术文章 更新时间:2008-10-10 16:50:59 阅读11次

石元春

盲区


节水目标上的盲区农业节水无疑是国家的战略目标,但并不能简单转换或混同于农民目标。就用水而言,农民以方便、省力、省钱为原则,甚至宁愿大水漫灌也不去费钱、费事、费工地搞节水,除非节水的收益大于投入。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增收,节水就不可能成为农民的目标和自觉行动。

节水主体上的盲区“九五”国家投资250亿元于全国300个示范县8000余万亩农田的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微灌建设,“十五”还要搞几百个这样的县。政府集项目决策、政策制订、资金投入和实施执行于一身,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出资金,干部出政绩,农民出力气”的格局。示范县农民是受益了,但因主体地位和意识的模糊而在技术选择、设施使用和增收效果上大打了折扣。更重要的是,全国十多亿亩农田都需在不同程度和方式上节水,政府是包不下来的,关键是要建立以农民(不只是示范县)为节水主体的政府投入机制和政策。

供电站和输电网建设是政府的事,节电则是企事业和千家万户的事。同样,供水和输水工程建设是政府的事,节水主体理当是农民。但农业节水与工业节电的不同之处在于农民是资金、技术和产品效益上的弱势群体,是政府政策性扶持的对象。

技术与技术产品上的盲区一谈到节水,就会想到喷灌滴灌、防渗平地、覆盖保墒、耐旱品种等等。其实,目前的主要问题不在于这些传统技术,而是这些技术的集成配套差,物化产品质量不高价格高,售前售后服务跟不上,这是节水科技企业不发达,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的表现。如果说节水主体是农民,那么,节水技术和装备的支撑主体应当是节水科技企业。

技术改进与突破上的盲区技术进步中有量变与质变,改进与突破。目前我国的传统节水技术还不发达,在技术改进和推广中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是当前节水工作的技术主力。但在制订国家节水高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存在着以传统技术的改进模糊以至替代节水技术的前沿和突破点的现象。不同目标和技术层次上的含混,将对节水技术的重要前沿和突破带来负面影响,对节水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提高节水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不利。


亮点


从盲区分析中,自然地浮现出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亮点。

*个亮点是:节水与增收的互动。

根据甘肃经验,我曾提出过“集水滴灌-简易大棚-高附加值果蔬花-”模式。也就是在年降水三五百毫米,十年九旱的黄土丘陵区,到处都是黄土坡,削出个阳面,架上个简易大棚,用上点集雨、扬黄或井水搞滴灌,再种上高附加值的果蔬花和由与市场对接,这是一种具体化了的节水与增收的互动模式。宁夏考察中还发现,一立方米水的经济效益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12元或20余元。

作物布局和农业结构调整使节水与增收融为一体,蕴藏着极大的潜力。为能从黑河分出9亿立方米的水输送到下游的额济纳旗,张掖地区以进为退地搞节水,其核心就是依靠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节水农业,形成日光温室、酿酒葡萄、浓缩果汁、真空冻干食品、草(块)粉加工、发展养殖业等7大产业和14个加工企业。种植业内部的粮、经、草比例达到30:50:20;畜果业产值达农业总产值的45%。这是一个节水与增收互动双赢的范例。

要调动起农民的节水积极性,成为事实上的节水主体,就必须克服那种就节水论节水,靠国家投资搞节水示范工程的惯性,将节水与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融为一体。农民增收了,才会有扩大再生产和节水投入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当前的主要障碍是国家的拨款体制,即水利拨款只能作灌排工程不能他用,而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又没有稳定的资金渠道。

第二个亮点是:节水科技企业。

农民有了节水积极性,技术和装备就成了关键因素。节水科技企业是节水的“装备部”,是先进节水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传播的桥梁和主力军,是一种新兴和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新疆建设兵团以喷滴灌塑料管生产厂为,将种子包衣、播种、种肥条施、滴灌塑管和地膜铺设等实行机械化复式作业,一次完成。由于使用方便,省工节时,节水节肥,增产增收,深受农民欢迎。一次性滴灌塑料管价格可降到每米0.2角和在机械化复式作业中铺设,使滴灌技术突破了不能进大田的禁区,并将在新疆数十万公顷棉田上得到推广。这是在新疆高机械化条件下棉田节水技术集成、物化和产业化的一个范例。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中国的至理名言,抓节水,就要抓节水技术的集成和物化和企业化。就目前而言,低压管道输水企业、喷滴微灌企业、旱区设施工程企业、节水机械工程企业、节水用覆盖材料企业、节水用化学-生物制剂企业、节水型种子企业等将有大的发展。

第三个亮点在节水科技的前沿和突破。近一个世纪的科技进步,孕育了上述节水技术系统,而新兴的现代科技将带来节水技术新的突破,这是规律和必然,是“863”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考虑的重点。

农业的生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水分循环,包括从供水、引水到进入田间的非生物性(工程性)过程和植物吸收、传输、蒸腾和同化物合成的生物性过程。近代工程技术装备了工程性节水技术,而新兴和快速发展中的生物技术必将在生物性节水,特别是在提高作物水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性节水是指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在同等水供应条件下能获取更多的农业产出,这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和生机的节水技术前沿。

地膜覆盖具有突出的节水效果,年覆盖面积已达亿亩以上。但是,多年使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日显突出,其技术突破口在于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和使用。北方春旱普遍,在工厂化育苗和移栽的生物和机械化配套技术上应有所突破。基于改善作物对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和调节能力的抗旱性化学-生物制剂的实用化上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节水不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个大系统。系统越复杂,误区和盲点越多,越不好把握。我想,一个是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节水与增收的互动;一个是突出节水科技产业和技术的改进与突破,这是农业节水工作的两个“牛鼻子”。政府当导演和搭戏台,让农民、科技企业和科技专家唱戏,这样,关系就顺了,政府资金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联系人:陈丽婷
  •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 邮箱:yangli@top17.net
  • 传真:86-0571-86059660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25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43    sitemap.xml    总访问量:918733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01809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