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9032001373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葡萄黑痘病

葡萄黑痘病

更新时间:2017-04-14      点击次数:1273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俗称“鸟眼病”,我国各葡萄产区都有分布。在检、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发病甚重,常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症状:
  叶受害后初期发生针头大褐色小点,之后发展成黄褐色直径1-4毫米的圆形病斑,中部变成灰色,zui后病部组织干枯硬化,脱落成穿孔。幼叶受害后多扭曲,皱缩为畸形。 
   果实在着色后不易受此病侵染。绿果感病初期产生褐色圆斑,圆斑中部灰白色,略凹陷,边缘红褐色或紫色似"鸟眼"状,多个小病斑联合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龟裂。病果些味酸、无食用价值。 
   新梢、叶柄、果柄、卷须。感病后zui初产生圆形褐色小点,以后变成灰黑色,中部凹陷成干裂的溃疡斑,发病严重的zui后干枯或枯死。 
  病原
  葡萄黑痘病病原菌是葡萄痂囊腔菌 ,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葡萄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病菌的无性阶段致病。有性阶段病菌很少见。病菌在病斑的外表形成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寄生组织内。分生孢子盘含短小、椭圆形、密集的分生孢子梗。顶部生有细小、卵形、透明的分生孢子,大小4.8~11.6微米×2.2~2.7微米,具有胶粘胞壁和1~2个亮油球。在水上分生孢子产生芽管,迅速固定在基物上,秋天不再形成分生孢子盘,但在新梢病部边缘形成菌块即菌核,这是病菌主要越冬结构。春天菌核产生分生孢子。
  子囊在子座梨形子囊腔内形成 ,尺度为80~800微米×11~23微米,内含8个黑褐色、四胞的子囊孢子,尺度为15~16微米×4~4.5微米。子囊孢子在温度2~32℃萌发,侵染组织后生成病斑,并形成分生孢子,这就是病菌的无性阶段。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果园内残留的病组织中越冬,以结果母枝及卷须上的病斑为主。翌年环境条件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zui初受害的是新梢及幼叶,以后侵染果、卷须等。孢子侵入后潜育期6-12天。该病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初温度升高后开始发病,发病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10月以后病害停止发展。从葡萄生育期看,病害发生于现蕾开花期。
  葡萄抗病性随组织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如嫩叶、幼果、嫩梢等zui易感博停止生长的叶片及着色的果实抗病力增强,偏施氮肥、新梢生长不充实、秋芽发育旺盛的植株及果园土质黏重、地下水位高、湿度大、通风透光差的均发病较重。
  预防措施:
  1、苗木消毒。由于黑痘病的无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菌的苗木或插条,因此,葡萄园定西时应选择无病的苗木,或进行苗木消毒处理。
  2、*清园。由于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来自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因此,做好冬季的清园工作,减少次年初侵染的菌源数量和减缓病情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3、利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黑痘病的抗性差异明显,葡萄园定植前应考虑当地生产条件,技术水 平,选择适于当地种植。具有较高商品价值,且比较抗病的品种。
  4、加强管理。除搞好田间卫生,尽量减少菌源外,应抓紧田间管理的各项措施,尤其是合理的肥水管理。
  5、药剂防治。在搞好清园越冬防治的基础上,生长季节,在开花前后各喷1次1:0.7:250的波尔多液或500~600倍的百菌清液,对控制黑痘病有关键的作用。此后,每隔半月喷1次1:1:200的波尔多液,可有效地控制黑痘病的发展。喷药前如能仔细地摘除也出现的病梢、病叶、病果等则效果更佳。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联系人:陈丽婷
  •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 邮箱:yangli@top17.net
  • 传真:86-0571-86059660
关注我们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

扫一扫
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25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43    sitemap.xml    总访问量:925166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浙公网安备33010502001809号

Baidu
map